严格质量、信誉至上、品质优良、注重细节

中国不织布不仅做大亦应做强

更新时间:2012/5/5 15:48:45 来源:东莞市恒利不织布有限公司 点击率:3558次
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不织布大国
        从世界不织布工业的发展总况看,不织布生产与市场都呈现了稳定高速的发展势头。据美国和欧洲不织布协会的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不织布按吨位计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9%,从1997年的269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575万吨。依此速度,2008年产量约可达到630万吨左右。其中纺丝成网法不织布发展速度最快,其产量在欧、美等主要生产地区的比重已超过了梳理成网法。预测在今后5年中,全球不织布仍将以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12年世界产量将超过840万吨。
与世界不织布的发展相比,中国的不织布发展更令人瞩目。在1997年时,中国不织布总产量尚不足30万吨,而到2007年其总产量已超过170万吨,十年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8%。
         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8年这一产量进一步增长到200万吨以上,其中纺丝成网不织布的增长与世界趋势相同,也是多年呈现出最快的发展速度。2008年纺粘法与上年同比的增长率达到21.5%,纺粘、熔喷及其复合法产量合计超过87万吨,已占全国不织布总量的43%强,接近梳理成网法52 %的比例。
        根据美欧协会发布的世界产量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CNITA)公布的中国产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前者数据内含的中国产量可能小于CNITA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07年的不织布产量已占到世界产量的29.5%,2008年所占比例甚至超过31%。美国Freedonia Group公司的近期研究报告认为,到2012年中国对不织布的需求将占到世界不织布总需求的3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织布市场。
         由此可见,中国已名副其实地发展成为一个不织布生产大国。
2  走向强国尚存的差距
        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清楚了解我们距强国尚存的差距,并争取缩短这一差距。
从发展速度、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看,中国无疑已成为世界不织布工业发展最快也是产量最大的国家。然而,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不织布强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我国目前不织布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低;人才资源较匮乏;小生产规模和低生产效率的企业比重较大;存在严重的低水平生产能力持续扩展问题;原料质量及品种的不足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创新产品的开发;现代化高效装备较少,整体装备水平低;能与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创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及著名品牌等等。
2.2 生产规模小而松散,缺乏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优势
         仅就纺丝成网法而论,截至2008年,我国各类纺粘法及其在线复合法的企业已达250多家,生产线近550条。按照2008年纺粘能力与产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仅达2200多吨,而平均每条线的产量仅合1550多吨。2008年期间新建的130余条纺粘法生产线,绝大多数都是1.6 ~ 2.4 m的设备,生产能力在1200 ~ 2000 t/a。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多而分散,单线和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通过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继续延续低技术水平、小规模作坊式生产以及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发展,最终只能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无法成为一个“技术发展型的强国”。
2.3 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
         我国不织布产品从总体上看档次较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较少,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种多样化的差距还很大。这一差距从我国不织布卷材的进出口情况也可反映出来。
根据海关2008年的相关统计,我国不织布卷材的进口量15.94万吨,进口额达到7.6亿美元,平均单价合4767.9美元/吨;而出口量达25.91万吨,出口额6.7亿美元,平均单价合2585.9美元/吨。出口量几乎比进口量高出10万吨,但在金额上出口却低于进口近1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出口的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而且近年这种状况也一直没有明显改观。
       我国不织布的低档化、低技术含量状况,不仅影响到企业效益和出口创汇的业绩,而且在很多用途上也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例如非典时期,我国急需的能够达到医用防护标准或N95标准的熔喷布、以及用于防水材料的能够达到国际标准的PET纺粘基胎等,都难以满足当时和现时的需要。有些功能性要求较高或结构与加工独特的产品尚需依赖进口。
2.4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和著名品牌
        世界不织布排名前40名的公司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良好的销售业绩,而且也都创建有自己的著名品牌,例如Dupont公司的Tyvek、Typar;Freudenberg公司的Vilene、Evolon;BBA Fiberweb公司的Reemay等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这些品牌的反复复制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世界各地。
相比之下,我国的不织布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品牌创建和销售业绩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行业中名列前茅的集团企业也尚有较大的不足,反映到竞争力上(包括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研发优势等)也自然会处于较大劣势。
由于我国的企业规模较小,具有真正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化公司还不多,产品主要定位在中低档水平上,因此不易创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而且创有品牌的国内集团大都实施的是整体单一品牌战略,不利于品牌效应的充分发挥。
3  走强国之路的战略与对策
        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也暴露出我国严重依赖出口的弊端,而且出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能使我国从一个大国发展成为强国的。要使我国不织布做强,应重视并做出以下努力。
3.1 增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我国人口多、企业多,仅纺粘法企业就超过250家,其员工文化程度和企业技术水平极不均衡。就其全行业总体水平讲,较之国际同行以及国内传统行业在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上均有较大的差距。
要走强国之路,必须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至少代表主流的企业要从提升自身企业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做起,优化企业管理和加强技术培训,逐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并在全行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之逐步提高全行业的科技水平。
3.2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行业的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不织布工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多数产品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存在严重的低水平能力过剩、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品牌、技术及销售的优势都在国外,导致我国处在附加值低、竞争力差的境地。
要走强国之路,就需要我们找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解决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向低消耗、高效率、高技术水平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使产业结构有利于我国不织布工业向高层次、创新型的方向发展,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已刻不容缓,而且错过最近1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可能很难在本世纪20年代之前进入创新型不织布强国的行列。然而,调整产业结构仅靠企业的自我行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像不织布这样中小企业众多的松散型行业。这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其各项职能作用,正确确定调整方向;需要政府以更宽松、更具指导性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作为配套支持;以及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3.3 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产品结构需要调整,产品档次也需要提升,但不能一概而论地都转向生产高档、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国内外市场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和合理发展,并在保证现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开发创新产品和引导市场发展。
        在产品的生产、开发与创新过程中,应注重:①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②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生产和开发优质、高性能产品;③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功能性产品和新领域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引导;④研发新型原料、再生原料的应用和实现其工业化生产;⑤加速填补我国急需产品的生产空白;⑥提高出口产品中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改善过度依赖出口的现状同时,扩展新兴出口市场。
3.4 走集团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不织布要真正走上强国发展之路,必须重视集团化的发展。只有集团化的企业才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整合,扩展生产规模、集聚科技人才、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创立品牌和实现品牌的复制及扩张,才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也只有通过走集团化的道路,才可能提升全行业的整体水平。
目前,国内不织布行业中已产生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集团企业,有些企业已能实现5亿元以上的销售额,但多数集团尚存在着单品种经营的倾向和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机制,在全球市场中与国际领先的跨国集团存在竞争力上的较大差距。因此集团今后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人力资源市场、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人才优势,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加大开发投入,创建自身品牌,扩展国内外市场。
3.5 重视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
         中国不织布企业在集团化道路和品牌创建及发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了品牌不等于就有了一切,拥有品牌后,还需选择正确的品牌实施战略和建立起一整套的支持系统,例如实施品牌多元化战略,在主品牌下创建系列子品牌以专攻各细分市场;注重品牌产品的层次性开发和创新;建立自已的全球网络化销售系统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等等。总之,要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集团价格优势,将品牌效应发挥至最大,实现在全球市场的能力扩展和份额扩张。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展示 | 供求信息 | 客户留言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东莞市恒利不织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粤ICP备17006287号   【后台管理  |  企业邮箱登陆
顾客服务中心:0769-22904884/86868153   传真:0769-22408142   地址:东莞市茶山镇卢边工业区    gmap   bmap
*本网站中所涉及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均属于东莞市恒利不织布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度统计】